一、开机前检查与准备
1.环境检查
清理设备周围杂物,确保操作区域无油污、积水及异物。
检查车间温湿度:温度建议控制在10-35℃,湿度≤80%,避免电气元件受潮或冷凝。
若设备长期处于高湿环境,需对电气柜、伺服系统进行除湿处理(如使用干燥剂或加热器)。
2.机械部件检查
导轨与滑块:清理导轨表面锈迹或灰尘,检查润滑脂是否干涸(建议使用专用锂基脂重新润滑)。
模具与工作台:检查模具安装面是否变形或生锈,必要时用防锈油擦拭。
紧固件:重新紧固螺栓(尤其是滑块连接螺栓、模具压板螺栓),防止松动导致精度偏差。
3.液压系统检查
油液状态:检查液压油是否乳化、变色或沉淀。若停机超过6个月,需更换新油(厂商指定型号)。
管路与接头:排查液压管路是否有渗漏、老化或变形,重点检查软管接头密封性。
过滤器:更换液压系统吸油过滤器和回油过滤器,防止杂质进入油泵。
4. 电气系统检查
电源与接地:确认供电电压波动范围在±10%以内,接地电阻≤4Ω。
控制柜:打开电控柜检查是否有鼠害、线路老化或元件锈蚀,清洁灰尘(使用压缩空气或吸尘器)。
传感器与限位开关:测试光栅、行程开关、压力传感器等信号是否灵敏可靠。
二、润滑与空载试运行
1.润滑系统恢复
手动补充各润滑点(导轨、丝杠、齿轮箱等),确保油脂均匀覆盖。
对于集中润滑系统,需排空旧油脂并重新加注,运行润滑泵至各点位出油正常。
2.空载试运行
低速启动:以10%~20%额定速度运行滑块上下动作,观察有无异响或卡顿。
全行程测试:逐步增加行程,验证后挡料、挠度补偿等功能是否正常。
液压系统排气:多次空载运行释放液压缸内空气,避免压力波动导致抖动。
三、负载测试与精度校准
1. 轻负载测试
使用薄板(如1mm冷轧板)进行试折弯,验证滑块同步性、角度一致性。
检查油缸压力是否稳定,保压时间是否符合设定值。
2.精度校准
后挡料定位:用百分表测量后挡料重复定位精度(误差应≤±0.05mm)。
角度补偿:通过试折弯调整挠度补偿参数,确保长工件折弯角度一致性。
模具对中度:使用对中仪或激光检测上下模具平行度,偏差需控制在0.1mm/m以内。
四、安全防护与操作规范
1.安全装置验证
测试急停按钮、安全光栅、双手操作按钮是否有效。
检查防护罩、联锁装置完整性,禁止屏蔽安全信号。
2.操作人员培训
重申设备操作规程,重点强调停机后首次运行的异常处理流程(如异响、漏油、系统报警等)。
建议记录首次运行数据(压力、噪声、油温等),建立设备重启档案。
五、长期停机后常见问题处理
滑块动作迟缓: 液压油粘度高/油泵磨损;预热油温至40℃以上,检查油泵吸油压力
折弯角度偏差大:模具磨损/液压系统压力不足;更换模具密封条,校准压力传感器
控制系统报警:编码器信号丢失/电池耗尽;更换伺服电机编码器电池,重新回零
六、后续维护建议
首周高频检查:重启后前3天每日监测油温、噪声、压力等参数。
定期保养计划:缩短头个保养周期(如500小时更换液压油),后续恢复原厂标准。
防潮防锈措施:若设备仍需间歇停机,建议在导轨、模具表面涂抹防锈油并覆盖防尘罩。
折弯机长期停机后的重启需遵循“清洁-润滑-测试-校准”四步原则,重点防范液压系统污染、机械部件卡滞和电气故障。通过系统化检查与渐进式负载测试,可最大限度降低设备损伤风险,保障生产安全与加工精度。
平台信息提交-隐私协议
· 隐私政策
暂无内容